又到了季节性流感等
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
如何科学有效的预防,
才能让孩子们远离疾病的困扰?
下面保健科医生给您详细说说流感那点事儿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极易发生大范围流行。
一般秋冬季节是其高发期。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其临床特点为急起高热、显著的头痛、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等中毒症状,而呼吸道症状轻微。
典型的流感病例通常起病急、畏寒、发热,体温达39℃~40℃,乏力、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等中毒症状明显,呼吸道症状则轻微;少数病人可有咳嗽、鼻塞、流涕、咽干痛、声嘶等上呼吸道症状,及畏光、流泪、胸骨下烧灼感;部分病人出现食欲不振、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发热1~2天达高峰,3~4天退热,退热后全身症状好转,乏力可持续1~2周,上呼吸道症状持续数日后消失。
流感和普通感冒有什么区别?
普通感冒一般起病较慢,发热通常为低热,咳嗽、鼻塞、流鼻涕等上呼吸道症状比较明显,而头痛、肌肉酸痛、疲乏等全身中毒症状较轻,且没有传染性或传染性很低;流感则通常起病急,体温常超过39℃,全身中毒症状较重,并且可传播给周围人群,甚至在短时期内形成流行。
流感病毒主要经飞沫传播,病毒存在于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中,随咳嗽、喷嚏排除体外,污染的食具或玩具也可起传播作用。
当看到平日里活蹦乱跳的孩子连续高烧,无精打采,家长们心也跟着碎了。于是冰敷贴满全身、酒精擦脚板心、把孩子捂得严严实实怕着凉……在“对付”孩子的高烧上,家长们经常病急乱投医,使出各种保护措施,不过这些方法不仅不能让孩子更舒服,还有可能“帮倒忙”!
正确的儿童降温方法: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相结合
这两种降温方法都是对症治疗,能提升孩子的舒适感,减轻炎症致热因子(炎症反应)引起的全身不适,避免发生高热惊厥。
家长应密切监测体温的变化,如果孩子体温超过38.5度且持续物理降温无效时,建议及时用退烧药退烧,尤其是有高热惊厥史的孩子,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体温,防止体温快速上升引起惊厥。
如果经过服用退烧药以及多喝水、充足休息等护理,孩子体温逐渐下降,可继续在家观察,继续做好护理。
1)3个月以内的婴儿出现发热要及时就医。
2)1岁以内的孩子发烧高于39摄氏度,或伴有其他症状(如呼吸频率过快、喘粗气或呼吸困难、嗜睡、异常烦躁、拒绝或不愿饮水超过6小时)时,应尽快就医。
3)1岁以上儿童发烧同时伴有以下症状的应在24小时内到医院就诊:发烧伴有咽喉疼痛的症状,或拒绝吃固体食物,甚至拒绝喝水,可能是咽炎或扁桃体炎;发烧伴有耳朵疼、拽耳朵、突然惊醒的表现,可能是患了中耳炎;发烧伴有尿频、尿痛,可能是尿路感染;发烧伴呕吐、腹泻,可能是肠胃型感冒;发烧伴随剧烈咳嗽、呼吸急促等情况,怀疑支气管炎或肺炎;发烧时间超过3~5天或温度总降不下来,同时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如易激惹、烦躁、不可抚慰,出现头疼、呕吐甚至抽搐等,可能是颅高压的表现。
当孩子出现这些情况需及时就医,就医时记得给孩子佩戴口罩,防止交叉感染。
像很多疾病一样,感冒发烧也需要一个痊愈过程,很难立马“药到病除”。一般首次就诊三天后孩子仍发热或出现新发症状或原有症状明显加重,才需再次前往医院就诊。
季节性流感在人与人间传播能力很强,与有限的有效治疗措施相比积极防控更为重要。
主要的预防措施如下:
1.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加强个人卫生知识宣传教育。
2.咳嗽、打喷嚏时应使用纸巾等,避免飞沫传播。
3.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
4.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流行高峰期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
5.冬春气候多变,注意加减衣服。
6.流行期间如出现流感样症状及时就医,并减少接触他人,尽量居家休息。 流感患者应呼吸道隔离1周或至主要症状消失。患者用具及分泌物要彻底消毒。
7.饮食注意:患流感后,宜清淡饮食,进食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同时应注意多饮水,以白开水为主。
8.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由于流感病毒的变异性,因此流感疫苗必须每年接种才有效,最佳疫苗接种时间为流行高峰季节到来前的每年12月至下年度3月。当然在流行高峰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也能达到减少发病、减轻病痛、避免并发症的作用。
优先接种人群为患流感后发生并发症风险较高的人群
①6~59月龄婴幼儿。
②≥60岁老人。
③患慢性呼吸道病、心血管病、肾病、肝病、血液病、代谢性等疾病的成人和儿童。
④患有免疫抑制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成人和儿童。
⑤生活不能自理者和因神经系统疾患等自主排痰困难有上呼吸道分泌物等误吸风险者。
⑥长期居住疗养院等慢性疾病护理机构者。
⑦妊娠期妇女及计划在流感季节怀孕的妇女。
⑧18岁以下青少年长期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