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研教育 > 法治&健康教育专栏 > 正文

科研教育

  法治&健康教育专栏

儿医科普丨小儿手足口病来袭,预防知识先掌握!

更新时间:2025-06-19 15:42:00点击次数:134次

随着气温逐渐攀升,迎来了小儿手足口病的多发期。为帮助家长更好地识别和应对小儿手足口病,我院护士结合临床经验,为大家带来专业指导。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5岁以下儿童尤为易感。小儿手足口病通常有2-10天的潜伏期,初期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常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容易被家长忽视。





感染手足口病的主要表现


1.起病一般较急,患儿常有发热,体温38℃-40℃,热程多为4-7天,7天以上者少见。


2.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3.病后不久在患儿手足远端部位如手指、手掌、足趾以及口腔出现红色小丘疹,并迅速转为小疱疹,直径2-4mm,如米粒大小,呈圆形、椭圆形,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4.在临床上本病以手、足、口腔疱疹为主要特征。皮疹有时在患儿臀部及肛周也可见到。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毒可以通过手足口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传播,还通过被手足口病毒污染的日常用品,如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等通过传播。





手足口病的护理要点


当孩子确诊手足口病后,居家护理成为关键环节,建议家长做好以下几点:


1.要让孩子居家隔离休息,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防止交叉感染,直至症状完全消失后一周再复课;


2.在饮食方面,为缓解口腔疼痛,应提供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如米粥、面条、果汁等,避免辛辣、酸、烫等刺激性食物;


3.密切关注孩子的体温变化,体温在38.5℃以下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若体温超过 38.5℃,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烧药;


4.要保持孩子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疱疹处可遵医嘱涂抹药膏。





儿科护士提醒


1. 培养孩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教导孩子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流动水和肥皂(或洗手液)认真清洗双手;


2. 定期对孩子的玩具、餐具、衣物等进行清洗消毒,可采用煮沸、紫外线照射等方式;


3.家庭和托幼机构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孩子到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商场、游乐园等。


小儿手足口病虽然来势汹汹,但只要家长提高警惕,掌握正确的识别方法,做好科学护理与预防,就能帮助孩子远离疾病困扰。



护理部/供稿

(编辑:宣传统战部)